ورود به حساب

نام کاربری گذرواژه

گذرواژه را فراموش کردید؟ کلیک کنید

حساب کاربری ندارید؟ ساخت حساب

ساخت حساب کاربری

نام نام کاربری ایمیل شماره موبایل گذرواژه

برای ارتباط با ما می توانید از طریق شماره موبایل زیر از طریق تماس و پیامک با ما در ارتباط باشید


09117307688
09117179751

در صورت عدم پاسخ گویی از طریق پیامک با پشتیبان در ارتباط باشید

دسترسی نامحدود

برای کاربرانی که ثبت نام کرده اند

ضمانت بازگشت وجه

درصورت عدم همخوانی توضیحات با کتاب

پشتیبانی

از ساعت 7 صبح تا 10 شب

دانلود کتاب 晋国通史

دانلود کتاب 晋国通史

晋国通史

مشخصات کتاب

晋国通史

ویرایش:  
نویسندگان:   
سری:  
ISBN (شابک) : 9787203088226 
ناشر: 山西人民出版社 
سال نشر: 2014 
تعداد صفحات: 1584 
زبان: Chinese 
فرمت فایل : PDF (درصورت درخواست کاربر به PDF، EPUB یا AZW3 تبدیل می شود) 
حجم فایل: 48 مگابایت 

قیمت کتاب (تومان) : 34,000



ثبت امتیاز به این کتاب

میانگین امتیاز به این کتاب :
       تعداد امتیاز دهندگان : 9


در صورت تبدیل فایل کتاب 晋国通史 به فرمت های PDF، EPUB، AZW3، MOBI و یا DJVU می توانید به پشتیبان اطلاع دهید تا فایل مورد نظر را تبدیل نمایند.

توجه داشته باشید کتاب 晋国通史 نسخه زبان اصلی می باشد و کتاب ترجمه شده به فارسی نمی باشد. وبسایت اینترنشنال لایبرری ارائه دهنده کتاب های زبان اصلی می باشد و هیچ گونه کتاب ترجمه شده یا نوشته شده به فارسی را ارائه نمی دهد.


توضیحاتی درمورد کتاب به خارجی



فهرست مطالب

封面
书名
版权
编委会
图版
序一
序二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唐尧、虞舜、夏禹时期的晋国中心地区
	一、尧、舜、禹时期
		(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域
			1. 中华文明起源是多源的
			2. 中华文明形成在后来的晋(唐)国中心地区
		(二)唐之所在和唐尧的地域
		(三)虞舜之名号和虞舜的地域
		(四)夏族的起源和夏禹的活动中心
		(五)唐尧虞舜夏禹起源并活动于晋南的考古文化考察
			1. 唐尧、虞舜部族起源并活动与晋南考古文化考察
			2. 夏族及其文化源于晋南的考古学的考察和夏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1)考古学的考察
				(2)夏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六)华夏文明形成于晋南的推动因素
			1.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2. 雄厚的经济基础
			3. 对外战争因素的刺激
			4. 适中的地缘因素
		(七)唐尧虞舜夏禹的历史功绩
			1. 唐尧的历史功绩
				(1)中华和合文化的奠基者
				(2)发展农业生产
				(3)实行原始民主
				(4)初创国家制度
			2. 虞舜的历史功绩
				(1)完善国家制度
				(2)实行禅让制
				(3)以德治国
				(4)起始了“和”和“谐”的概念
				(5)开创刑法的典范
			3. 夏禹的历史功绩
				(1)根治天下洪水
				(2)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夏王朝
	二、尧、舜及禹、契、后稷的后裔由西周前的晋国中心地区向外辐射的夏、商时期
		(一)尧舜的司空夏后氏夏禹及其后裔在晋西南建立起夏朝后向南迁徙到河南的伊、洛地区
			1. 夏族与其文化源于晋南的历史学、考古学的考察
			2. 夏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1)早期夏文化
				(2)前期夏文化
				(3)后期夏文化
			3. 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4. 夏代中国文明国家的形成及其南迁概况
		(二)尧、舜的司徒契之后裔向东发展逐步迁徙到河南安阳地区
			1. 关于商族起源于何方
			2. 商族发源于晋地漳河流域
			3. 从垣曲商城遗址看早期商族经晋西南向东的发展
		(三)尧、舜的后稷弃之后裔逐步向北转西迁徙到渭河流域建立起周朝
			1. 周族起源于晋西南的吕梁山
				(1)周族起源于晋西南的历史考察
				(2)周族起源于晋西南的考古考察
					①白灰面房屋建筑
					②几种陶鬲
					③埋葬习俗
			2. 周族从夏末逐步从晋西南迁徙到渭水流域
第二章 国君记(上)
	一、唐叔虞纪
		(一)叔虞所封之唐国
		(二)叔虞封唐
		(三)“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及叔虞治国的政绩对后世的影响
	二、晋侯燮父纪(附:武、成、厉、靖、釐五侯纪)
		(一)燮父继位之唐城
		(二)燮父迁都
		(三)燮父升格侯爵与改国号唐为晋
			1. 燮父升格侯爵
			2. 燮父改国号
		(四)武侯、成侯、厉侯、靖侯、釐侯五君
			1. 靖侯(前857—前841)
			2. 釐侯(前840—前823)
	三、献侯纪(前822—前812)
	四、穆侯纪(前811—前785)
		三—六年(前809—前806)
		七—十三年(前805—前779)
		十六—二十七年(前796—前785)
	五、殇叔纪(前784—前781)
	六、文侯纪(前780—前746)
		元—四年(前780—前777)
		十年(前771)
		十一—二十二年(前770—前759)
		二十四—三十五年(前757—前746)
	七、昭侯纪(前745—前739)
		元—六年(前745—前740)
		七年(前739)
	八、孝侯纪(前739—前724)
		五—九年(前735—前731)
		十—十六年(前730—前724)
	九、鄂侯纪(前723—前718)
	十、哀侯纪(前717—前709)
	十一、小子侯纪(前708—前705)
	十二、缗侯纪(前704—前678)
		元—五年(前704—前700)
		六—十五年(前699—前690)
		十六—二十七年(前689—前678)
	十三、武公纪(前715—前677)
		元—七年(前715—前709)
		八—十二年(前708—前704)
		十三—三十九年(前703—前677)
	十四、献公纪(前676—前651)
		元年(前676)
		二—七年(前675—前670)
		八—十年(前699—前667)
		十一—十六年(前666—前661)
		十七年(前660)
		十九年(前658)
		二十—二十一年(前657—前656)
		二十二年(前655)
		二十三—二十六年(前654—前651)
	十五、惠公(附怀公)纪(前650—前636)
		元年(前650)
		二—四年(前649—前647)
		五—六年(前646—前645)
		七年(前644)
		八—十三年(前643—前638)
		十四年(前637)
		附:怀公(前637—前636)
	十六、文公纪(前636—前628)
		元年(前636)
		二年(前635)
		三—五年(前634—前632)
		六—八年(前631—前629)
		九年(前628)
	十七、襄公纪(前627—前621)
		元年(前627)
		二年(前626)
		三年(前625)
		四—五年(前624—前623)
		六—七年(前622—前621)
	十八、灵公纪(前620—前607)
		元年(前620)
		二—三年(前619—前618)
		四—五年(前617—前616)
		六—七年(前615—前614)
		八年(前613)
		九—十一年(前612—前610)
		十二—十三年(前609—前608)
		十四年(前607)
第三章 国君记(下)
	十九、成公纪(前606—前600)
		元—五年(前606—前602)
		六—七年(前601—前600)
	二十、景公纪(前599—前581)
		元—二年(前599—前598)
		三年(前597)
		四年(前596)
		五—六年(前595—前594)
		七—八年(前593—前592)
		九年(前591)
		十—十一年(前590—前589)
		十二年(前588)
		十三年(前587)
		十四—十五年(前586—前585)
		十六年(前584)
		十七年(前583)
		十八年(前582)
		十九年(前581)
	二十一、厉公纪(前580—前574)
		元年(前580)
		二年(前579)
		三年(前578)
		四—六年(前577—前575)
		七年(前574)
	二十二、悼公纪(前573—前558)
		元年(前573)
		二年(前572)
		三—四年(前571—前570)
		五—六年(前569—前568)
		七—九年(前567—前565)
		十年(前564)
		十一年(前563)
		十二年(前562)
		十三—十五年(前561—前559)
		十六年(前558)
	二十三、平公纪(前557—前532)
		元年(前557)
		二—三年(前556—前555)
		四年(前554)
		五—六年(前553—前552)
		七—八年(前551—前550)
		九—十年(前549—前548)
		十一年(前547)
		十二年(前546)
		十三—十四年(前545—前544)
		十五—十六年(前543—前542)
		十七年(前541)
		十八—十九年(前540—前539)
		二十—二十二年(前538—前536)
		二十三—二十五年(前535—前533)
		二十六年(前532)
	二十四、昭公纪(前531—前526)
		元—三年(前531—前529)
		四—五年(前528—前527)
		六年(前526)
	二十五、顷公纪(前525—前512)
		元年(前525)
		二—六年(前524—前520)
		七—八年(前519—前518)
		九—十一年(前517—前515)
		十二—十三年(前514—前513)
		十四年(前512)
	二十六、定公纪(前511—前475)
		元年(前511)
		二年(前510)
		三—六年(前509—506)
		七年(前505)
		八—十年(前504—前502)
		十一—十五年(前501—前497)
		十六—十七年(前496—前495)
		十八—十九年(前494—前493)
		二十—二十三年(前492—前489)
		二十四—三十年(前488—前482)
		三十一—三十三年(前481—前479)
		三十四—三十七年(前478—前475)
	二十七、出公纪(前474—前457)
		元—二年(前474—前472)
		四—十一年(前471—前464)
		十二—十八年(前453—前457)
	二十八、哀公纪(前456—前438)
		元—七年(前456—前450)
		八—十九年(前449—前438)
	二十九、幽公纪(前437—前420)
		元—十四年(前437—前424)
		十五—十八年(前423—前420)
	三十、烈公纪(前419—前393)
		元—三年(前419—前417)
		五—十三年(前415—前407)
		十五—二十一年(前405—前399)
		二十二—二十七年(前398—前393)
	三十一、孝公纪(前392—前378)
		二—八年(前391—前385)
		九—十五年(前384—前378)
	三十二、静公纪(前377—前376)
	附一 国君之公室
		(一)曲沃桓叔(前802—前732)
		(二)曲沃庄伯(?—前716)
		(三)共(恭)太子(?—前656)
	附二 国君夫人、妻妾及女儿
		(一)晋姜
		(二)狐姬
		(三)骊姬
		(四)穆姬
		(五)季隗
		(六)赵姬
		(七)文嬴
		(八)辰嬴
		(九)齐姜
		(十)穆嬴
		(十一)赵庄姬
	附表一 国君世系表(包括庶子)
	附表二 国君夫人(妻、妾)及太子、庶子表
	附表三 国君之女及其夫家表
第四章 执政卿
	一、荀息(?—前651)
	二、吕甥(前650—前636)
	三、郤縠(前633—前632)
	四、先轸(前632—前627)
	五、先且居(前627—前622)
	六、赵盾(前621—前601)
	七、郤缺(前601—前598)
	八、荀林父(前598—前594)
	九、士会(前593—前592)
	十、郤克(前592—前587)
	十一、栾书(前587—前573)
	十二、韩厥(前573—前566)
	十三、知䓨(前566—前560)
	十四、荀偃(前560—前554)
	十五、士匄(前554—前548)
	十六、赵武(前548—前541)
	十七、韩起(前540—前514)
	十八、魏舒(前514—前509)
	十九、士鞅(前509—约前501)
	二十、赵鞅(约前501—前475)
	二十一、知瑶(前475—前453)
	附 晋国执政卿表
第五章 卿
	一、栾宾
	二、栾成
	三、士????
	四、里克
	五、百里奚
	六、罕夷
	七、韩简
	八、郤芮
	九、郤称
	十、狐毛
	十一、赵衰
	十二、狐偃
	十三、胥臣
	十四、郤溱
	十五、栾枝
	十六、箕郑
	十七、先蔑
	十八、阳处父
	十九、先都
	二十、胥婴
	二十一、狐射姑
	二十二、先克
	二十三、臾骈
	二十四、巩朔
	二十五、胥甲
	二十六、胥克
	二十七、赵穿
	二十八、栾盾
	二十九、三赵(赵同、赵括、赵婴齐)
	三十、荀首
	三十一、韩穿
	三十二、士渥浊
	三十三、荀庚
	三十四、赵旃
	三十五、荀骓
	三十六、士燮
	三十七、赵朔
	三十八、三郤(郤锜、郤至、郤犨)
	三十九、先縠
	四十、三怨(胥童、胥阳五、长鱼矫)
	四十一、士鲂
	四十二、栾黡
	四十三、魏颉
	四十四、程郑
	四十五、魏绛
	四十六、栾盈
	四十七、司马侯
	四十八、赵成
	四十九、荀盈
	五十、知跞
	五十一、荀吴
	五十二、籍谈
	五十三、中行寅
	五十四、范吉射
	五十五、魏侈
	五十六、韩不信
	五十七、魏驹
	五十八、韩虔
	五十九、赵无恤
	附 晋卿世系表
		1. 狐氏
		2. 栾氏
		3. 韩氏
		4. 郤氏
		5. 赵氏
		6. 魏氏
		7. 范氏
		8. 荀氏
		9. 先氏
		10、胥氏
第六组 大夫
	一、韩万
	二、郤豹
	三、狐突
	四、宫之奇
	五、魏毕万
	六、赵夙
	七、丕郑
	八、梁由靡
	九、庆郑
	十、贾华(附共华、叔坚、骓歂、絫虎、特宫、山祁)
	十一、舟之侨
	十二、魏犫
	十三、颠颉
	十四、狼瞫
	十五、贾佗
	十六、狐鞫居
	十七、士縠(附梁益耳)
	十八、魏寿余
	十九、詹嘉
	二十、张侯
	二十一、析公
	二十二、苗贲皇
	二十三、魏颗
	二十四、巫臣
	二十五、魏锜
	二十六、伯宗
	二十七、解扬
	二十八、祁奚
	二十九、羊舌职
	三十、栾鍼
	三十一、伯州犁
	三十二、邢狐庸
	三十三、郤毅
	三十四、羊舌赤
	三十五、张老
	三十六、解狐
	三十七、籍偃
	三十八、右行辛
	三十九、栾鲂
	四十、士弱
	四十一、雍子
	四十二、张䢰
	四十三、州绰
	四十四、乐王鲋
	四十五、女(汝)宽
	四十六、邯郸午
	四十七、赵稷
	四十八、士皋夷
	四十九、杨伯石(附祁盈)
	五十、司马督
	五十一、魏戊
	五十二、士蔑
	五十三、知果
	五十四、韩无忌
	五十五、籍秦
	五十六、邮无正
	附 大夫世系表
		1. 伯氏
		2. 张氏
		3. 祁氏
		4. 羊舌氏
		5. 女(汝)叔氏
第七章 学者名流
	一、孙伯黡
	二、辛有
	三、董
	四、师服
	五、卜偃
	六、董因
	七、史苏
	八、介之推
	九、李离
	十、董狐
	十一、魏相
	十二、叔向
	十三、乐圣师旷
	十四、女(汝)叔齐
	十五、士文伯
	十六、史赵
	十七、史墨
	十八、士弥牟
	十九、董安于
	二十、卜子夏
	二十一、猗顿
	附 学者名流世系表
		1. 籍氏
		2. 董氏
第八章 九流人物
	一、寺人披
	二、头须
	三、优施
	四、叔隗
	五、夏姬
	六、灵辄
	七、绛县老人
	八、斐豹
	九、栾祁
	十、祁胜
	十一、尹铎
	十二、阳虎
	十三、段规
	十四、张谈
	十五、磨笄
	十六、豫让
	十七、绵皋
	十八、鸢鞮
	十九、夙沙釐
	二十、张柳朔
	二十一、驹支
	二十二、提弥明
	二十三、宁嬴氏
第九章 西周时期的晋国
	一、叔虞封唐
	二、燮父改国号与迁都于晋以及迁陟为晋侯
	三、迁都绛
	四、晋献侯、穆侯、文侯勤王
第十章 晋国的勃兴和骊姬之乱
	一、曲沃代翼
	二、晋献公时期晋国的勃兴
		(一)诛杀桓庄之族
		(二)城绛
		(三)兼并小国 开疆拓地
			1. 霍
			2. 虢
			3. 虞
			4. 冀
			5. 黎
			6. 郇
			7. 董
			8. 韩
			9. 芮
			10. 魏
			11. 耿
			12. 贾
			13. 杨
			14. 倗
			15. 霸
			16. 先(兟)
			17. 沈、姒、蓐、黄
	三、骊姬之乱
	四、韩之战
第十一章 晋文公的霸业
	一、晋文公称霸的历史前提
	二、晋文公回国后实行的改革
		(一)弃怨任贤、赏罚分明、重用人才、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能
			1. 弃怨安众
			2. 敬贤礼士,唯才是用
			3. 整顿吏治
			4. 知错补过
		(二)调整生产关系,奖励垦殖,发展生产力,繁荣社会经济
		(三)文公“修政”
		(四)兵制改革
		(五)土地制度的改革
		(六)严格等级制度及剥削方式
	三、勤王
	四、城濮之战
	五、践土会盟
	六、晋文公的历史地位
第十二章 晋秦战争
	一、韩之战之后晋秦间的微妙关系
	二、崤之战
	三、灵公的嗣立和令狐之战
	四、秦楚联合伐晋的趋势
	五、麻隧之战和迁延之役
第十三章 大夫专政和新旧势力的斗争
	一、赵盾专政
		(一)赵盾的上台——“夷之蒐”
		(二)袭杀灵公
		(三)赵氏势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赵氏中衰
	三、迁都新田
	四、下宫之役
	五、车辕之役与厉公被杀
第十四章 晋国霸业的危机
	一、楚国的东山再起和邲之战
		(一)去佞任贤
		(二)平定若敖氏叛乱
		(三)灭庸服群蛮
		(四)邲之战
	二、楚军继续北上和晋灭赤狄
		(一)伐萧围宋
		(二)诸侯叛晋
		(三)晋灭赤狄
	三、晋、齐鞍之战
	四、经过对外政策的转变
		(一)晋侯景公后期为维护霸权所作的努力
		(二)巫臣使吴
		(三)令狐之盟
		(三)第一次宋之盟
		(五)麻隧之战
	五、鄢陵之战
第十五章 晋悼公的霸业
	一、晋悼公得国的原因
	二、晋悼公对国内的治理
		(一)惩治肇乱分子
		(二)恢复旧族地位
			胥氏
			籍氏
			狐氏
			箕氏
			栾氏
			郤氏
			柏(伯)氏
			先氏
			羊舌氏
			董氏
			韩氏
			赵氏
			范氏
			中行氏 知氏
			魏氏
		(三)选贤任能
			韩厥
			知䓨
			魏绛
			祁奚
		(四)减轻赋税力役
		(五)法制和军事改革
	三、恢复文、襄的霸业
		(一)巩固晋宋联盟
		(二)“协”齐入盟
		(三)接纳吴国参加夏盟实现侧面牵制楚国
		(四)魏绛和戎
		(五)礼遇诸侯
		(六)疲楚服郑
	四、晋悼公的历史地位
第十六章 晋国霸业的衰落
	一、晋国霸业的艰难延续和独霸的结束
		(一)湛阪之战
		(二)平阴之战
		(三)夷仪之会
	二、晋楚共霸
		(一)第二次宋之盟
		(二)晋楚之从交相见
		(三)晋、秦言和
		(四)治杞田
		(五)平丘之会
	三、晋为维护霸权的努力
		(一)勤王与城成周
		(二)召陵之会
	四、晋国霸业的结束
		(一)晋国同盟解体
		(二)黄池之会
第十七章 晋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因素的增长
	一、剪除公族枝叶
		(一)栾氏的灭亡
		(二)祁氏、羊舌氏的灭亡
	二、奴隶主贵族的腐朽和堕落
	三、人殉制度受到谴责和奴隶获释
	四、井田制的破坏和履亩而征
	五、成文法的公布
	六、县郡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八章 三家分晋
	一、季札和孙武的预言
	二、六卿联合专政时期的竞争和争夺
		(一)建立大本营
		(二)收养谋臣斗士
		(三)结援国外
		(四)致富致强
	三、范、中行氏之乱
	四、赵魏韩共灭知氏及三家分晋
	附:三家分晋和划分春秋与战国之年代界限
第十九章 晋国的农业和畜牧业
	一、晋国中心地区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史前农牧业的概况
	二、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三、农产品种类和材木林
	四、畜牧业与狩猎
	五、晋国的土地制度
第二十章 手工业的发展(上)
	一、青铜器、金器制造工艺的提高,铸铁的出现
		墓葬发掘
			第一次发掘二座大型墓
			第二次发掘五座大型墓
			第三次发掘两座大墓
			第四次发掘三座大墓
			第五次发掘的五座大墓
			第六次发掘两座大墓
		青铜冶炼、铸造技术
		晋青铜器的特点
			(一)复杂的解剖式分型范种类繁多
			(二)精美异常的纹饰令人咋舌不已
		金器
		铁器
	二、玉石骨蚌等奢侈品制造工艺的提高
		第一次发掘二座大型墓
		第二次发掘五座甲字形大墓
		第三次发掘有二座大型墓
		第四次发掘三座大墓
		第五次发掘五座大型墓
		第六次发掘两座大型墓
		其他发掘
第二十一章 手工业的发展(下)
	三、营建业
	四、制革
	五、车船制造
	六、纺织染色和制陶
	七、木器的制作及其生产工具
	八、晒盐
	九、酿酒
	十、木炭、生石灰和漆等的生产及应用
第二十二章 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
	一、交换领域中的主要商品
	二、金属货币的铸行
	三、交通道路和关税
		(一)关卡
		(二)交通道路
			1、晋国与外界联系的道路
				(1)晋西南西面三条渡河道路
				(2)晋西南向南渡河的道路
				(3)晋地东南出的道路
				(4)晋地东区的道路
				(5)晋楚交通道路
				(6)晋吴交通道路
			2、晋国内部的交通
				(1)晋西南东面的交通道路
				(2)晋地南北向道路
				(3)晋西南与晋东南的交通联系
				(4)晋邦之地与南阳、东阳之交通
		(三)晋公子重耳出亡路线考
	四、商品经济对旧制度的冲击
	五、城市的发展
第二十三章 晋国社会的阶级结构
	一、奴隶主贵族阶级
		国君
		卿大夫
		士
	二、被统治阶级
		庶人
		商
		奴隶
		竖
		优
		小臣
		麓
		宰人
		司正
		妾
		仆人
		巫
		甸人
		圉、牧
		僚
		台
		隶人
第二十四章 晋国的各种制度(上)
	一、宗法制度
	二、晋无公族与假公族制
	三、职官和军制
		(一)职官
		(二)军制
		附录I 晋军制演变与任职沿革表
		附录II 晋军制演变与任职沿革表
		附录III 晋军制演变与职位严格表
		附录IV 晋军步兵与任职沿革表
	四、法律制度
	五、婚姻制度
	六、会盟之都
		(一)晋与诸侯国之间的会盟
			践土会盟
			扈地之盟
			衡雍之盟
			虫牢之盟
			蒲地之盟
			平丘之盟
			第一次弭兵会盟(第一次宋之盟)
			第二次弭兵会盟(第二次宋之盟)
			鸡泽会盟
			黄池会盟
		(二)晋国内部的君臣或大夫之间会盟
		(三)大夫宗族内部成员效忠于宗主的盟誓
第二十五章 晋国的各种制度(下)
	七、聘礼
		(一)聘礼梗概
		(二)圣王贵勇敢强有力者
		(三)圭璋与德
		(四)还玉与重礼轻财
		(五)介绍而传命,敬之至也
		(六)最早的外交礼仪程式
	八、燕礼
		(一)燕礼的陈设
		(二)席位与尊卑
		(三)宾与主人
		(四)宾主的一献之礼
		(五)四举旅酬
		(六)燕礼所要表达的君臣大义
	九、葬制
		文本记载
		晋侯墓地
			1. 墓葬形制
			2. 葬具
			3. 葬式
			4. 随葬品放置情况
	十、谥号
		(一)晋君的谥号
		(二)晋卿、大夫之谥号
	十一、士葬礼
		(一)寿终正寝
		(二)复
		(三)奠
		(四)哭位
		(五)报丧和吊唁
		(六)沐浴 饭含 袭
		(七)为铭和设重
		(八)小殓
		(九)大殓
		(十)国君亲临大殓
		(十一)成踊、代哭、朝夕哭
		(十二)筮择墓地和卜葬日
	十二、丧服
		(一)亲属关系的确立:以三为五、以五为九
		(二)上杀、下杀、旁杀:丧服等级差的确立
		(三)五等丧服的十一小类
		(四)服术有六:确定丧服的原则
		(五)丧服的精粗与轻重
		(六)丧期的加隆与减杀
		(七)宗亲、外亲与妻亲
		(八)恩服与义服
		(九)服丧期间必须坚守的原则
	十三、教育制度
		(一)贵族教育,设有专职官吏施教
		(二)对卿大夫及其子弟的教育
		(三)教育国民,为我所用
		(四)其他方面反映的教育思想
		(五)晋国末年正式设立了私学
第二十六章 晋国与戎狄的关系
	一、与晋毗邻的戎狄诸部
		1. 条戎、奔戎
		2. 北戎
		3. 白狄
		4. 中山
		5. 骊戎
		6. 茅戎
		7. 陆浑之戎
		8. 扬拒、泉皋、伊洛之戎
		9. 赤狄
		10. 仇由
		11. 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
	二、晋国的戎狄政策
		(一)战争
		(二)结盟
		(三)联姻
	三、晋与戎狄的相互影响
第二十七章 晋国疆域的发展概况
	一、叔虞初封至穆侯、殇叔时期
		1. 晋穆侯之前
		2. 晋穆侯、殇叔时期
			(1)条地
			(2)千亩
	二、晋文侯及曲沃代翼时期
	三、武公、献公时期
	四、晋惠公、怀公时期
	五、晋文公、襄公时期
	六、晋灵、成、景、厉、悼公时期
	七、晋国末期的版图
第二十八章 晋国治国思想的发展
	一、皋陶的治国思想框架
		(一)选法初衷在于教化民众,明刑弼教
		(二)以“法制”辅助“德治”的“德主刑辅”主张
		(三)皋陶的法学思想
		(四)“慎厥身”、“知人”、“安民”的治国方略
	二、晋国的法治思想
		(一)叔虞封唐前的治国文化积淀
		(二)晋人宗法传统的裂变
		(三)“戎狄之教”对晋国法治思想形成的作用
			①晋国周边的戎狄
			②晋人与戎狄的联姻
			③法治思想是晋国文化史上的传统
			④推行晋法的实践群体
	三、晋末卜子夏的治国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卜子夏的生平概况
		(二)卜子夏的治国思想特色
			1. 卜子夏对古文献的整理传授与贡献
			2. 子夏的治国与为政思想
				(1)“见小利”的实用经济思想
				(2)统治者必须勤于学习谨于行动
				(3)“选于众”的举贤思想
				(4)统治者必须有驾驭形势和懂权变的能力
				(5)官员如何取信于民与君
				(6)子夏之“学”
				(7)实现“大一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华民族的意志,是历史的必然
		(三)子夏提出的“死生有命,富贵有天”的观点是尊重客观规律的铭牌
		(四)子夏之学的发展
	四、从“以德配天”到“重民轻天”
	五、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萌芽
第二十九章 晋国的文化成就
	一、萌芽状态的史学与史官文化概况
		(一)籍氏
		(二)董氏
		(三)司马氏
	二、天文历法
	三、数学
	四、医药学
	五、文字
		(一)北赵晋候墓地出土有铸铭(刻) 器物文字表
		(二)晋国其他有铭青器铸(刻)铭器物文字表
		(三)晋国有关盟书
	六、诗歌与音乐
		诗歌
		音乐
	七、贵族的娱乐活动
第三十章 晋国地理(上)
	一、晋国都城
		(一)历史上对晋都迁徙的认识
		(二)考古界学者对晋都的认识
		(三)我对晋都问题的看法
			1. 唐
			2. 曲沃
			3. 绛
			4. 翼
			5. 新田(新绛)
	二、晋国县的分布
		(一)文献上见到的县
			(1)先矛之县
			(2-3)千亩 荀
			(4-5)耿 魏
			(6-8)东山 屈产 州
			(9-10)原 温
			(11-14)阳樊 欑矛 ???? 陉
			(15-16)鉏 瑕
			(17-20)焦 虢略 解梁 阴地
			(21)瓜衍之县
			(22-25)邢邱(丘) 长子 纯留 绛
			(26-29)任 阎 邬 祁
			(30-34)平陵 梗阳 涂水 马首 盂
			(35-38)铜鞮 平阳 杨氏 邯郸
		(二)由古文字资料所反映的春秋晋县
			(1)兵器铭文所反映的晋县
			(2)铜礼器铭文所反映的晋县
			(3)货币文字所反映的晋县
第三十一章 晋国地理(下)
	三、晋国六卿的封邑及领地
		(一)范氏先后所拥有的地域
			(1)随地
			(2)范地
			(3)彘地
			(4)瓜衍之县
			(5)邬
			(6)郇、栎
			(7)朝歌
		(二)中行氏领地
			(1)荀地
			(2)晋东南朝歌一带
			(3)肥、鼓
			(4)陆浑戎之地
		(三)知氏的采邑
			(1)知地
			(2)辅氏
			(3)塗(涂)水
			(4)宅阳
			(5)高梁
		(四)赵氏的城邑及领地
			(1-4)赵城 耿 邯郸 原
			(5)屏
			(6-7)楼 绛都附近
			(8)晋阳
			(-12)温 长子 平阳 寒氏
			(13-14)中牟 临
		(五)韩氏的采邑
			(1-3)韩地 州县 原县
			(4-7)箕 邢 平阳 蔺
		(六)魏氏的封邑和居地
			(1)毕
			(2-4)魏 霍 (狐)厨
			(5-8)吕 令狐 安邑 梗阳
	四、晋六卿以外卿族或其他族姓的地理状况
		(一)祁氏的食邑
			(1)邬
			(2)祁县
			(3)平陵
			(4)梗阳
			(5)塗(涂)水
			(6)马首
			(7)盂
		(二)羊舌氏采邑
			(1)羊舌地
			(2)平阳
			(3)铜鞮
		(三)董氏及其居地
		(四)先氏的概况
		(五)柏(伯)氏的概况
		(六)狐氏的概况
		(七—十)箕姓 籍姓 蒯姓 令狐氏 栾氏的概况
		(十二—十三)郤氏 胥氏的概况
第三十二章 地名(上)
	一、历史聚落、乡邑、城邑地名
		上阳
		下阳 下邑
		于 千亩
		卫 尸 木门 中人
		中牟 五氏 五鹿
		仇吾 元 少梁
		少曲 尹
		王官 东周 王城
		长樗 北征(徵)
		北兹 匡
		左 左人 平邑
		平中 汜 交刚
		龙泽 共工 戏
		戏阳 向阴 向邑
		阳 夷仪
		州 曲沃 曲梁
		汝滨 纪
		臼 西阿 许 郢 负蔡
		邢邱
		邢丘 顿丘 宋五 寿阴 适历 卢氏
		庐柳
		怀
		汪 汾阳
		灵丘 赤棘
		邯郸 邲 邵 亟治
		陉 陉庭 荧庭 陉城 京
		刳首 岸门 昆都 逆峙
		武城 河阳 河阴 泫氏
		苗
		范 英丘
		邢 郊 驹 黾
		采桑 临 侯丽
		冠氏 受铎 城濮
		聚 柏人
		柯陵 栎
		皇 绛(故绛、新绛)
		荥 荧庭 郜 音阳 羑
		亳城 原
		唐 夏阳
		晋阳 栾 桃园 桐庭
		桑田 离石 被庐
		铁 高梁 诸浮 乾(干)侯
		堇阴 麻隧 黄父
		著雍 戚 扈 殓盂
		断道 梗阳 清 清原
		琐泽 瓠丘 绵上
		辅氏
		鄂 萧鱼
		著 野王 阏与
		隆 随 黄池
		寒 兟 彘
		彭戏 彭衙 朝歌
		棘蒲 棫林
		温
		焦
		寧(宁) 践土
		鄍 鄐 鄗
		蛮 黑壤 新田 湛阪 新城
		瑕 蒲
		虞阳 解梁城
		鄢陵 雍榆 聚
		鄬 鞏 膚(肤)虒
		肤施 鞌(鞍)
		廪丘 衡雍
		䟊 隰城 霍人 羁马
		翼 魏榆
		雝 雞(鸡)丘 雞(鸡)泽 欑茅
		靡下 靡笄
		犨 翳桑
第三十三章 地名(下)
	二、历史国族地名
		九鬼
		大戎 女 中山
		介 六济之戎 方 无终
		毛 东虢
		令狐
		北虢 甲氏
		匠麗氏 吕 夷
		戎氏
		有娀
		有洛
		朱
		臼衰
		邢
		???? 并 庆 宋
		沈 杜 沙 狄
		芮
		陆浑
		吴
		狐厨 咎如 孟
		屈
		屈产
		巫 房 承桑 姒
		狐 肥 茅戎
		郇
		郕 南虢 宫 草中之戎
		屏 胥 鬼方
		郤 徐吾 桑泉
		留吁 皋落氏(狄)
		耿 贾 铎辰 骊戎
		皋落 黄
		崇 曹 梁 习
		滑 董
		韩
		虞 雍
		骜 鼓 䣙
		蓐 鲜虞
		瘣 稷 稷桑
		虢 黎
		黎氏 潞
		霍
		冀 魏
		麗(丽)土之戎
	三、历史政区地名
		三户 土匀
		马首 中阳 中都
		屯留
		文阳 长子
		沇西 北平 平阳 平阴
		平窑(匋) 平陵 瓜衍
		瓜衍之县 皮氏 任 伍
		先茅之县 宅阳
		安邑 祁
		邬(乌邑) 阳樊
		阴晋
		昔阳
		武平 武安 河县 盂
		陕 轵
		涂水 猗氏 高唐 铜鞮
		阎 鲁县 榆次
		端氏 箕
		翟 翟柤
	四、历史区域地名
		上国 上洛
		大卤 大陆 大夏
		山东 太原
		东山 东阳
		西山
		阴 阴地 远官
		河上
		河内
		河南 河东 河外
		河曲 南阳
		晋邦 晋邦之地
		汾阳之田
		閒(闲)原
		晋邦之中 虢略 冀州
	五、山川地貌地名
		九京
		九原 三㚇 三㚇山 共池
		共水
		太子坪
		台谷 百泉 汾隰
		穷鱼之丘 京师 河
		首山之铜 掌华蹈襄
		柏谷 首山 壶口 家谷
		敖
		泰行 涑河 恶池 徒林
		梁山 菟和 董泽 韩原 稷山
		绵山 介山 大(太)原 夏虚(墟)
	六、关隘交通地名
		少习 茅津 虎牢
		郫 桃林 殽(崤)
		蒲坂
		鄈(葵) 颠軨 羊肠坂
		鸣条 鸣条之遂 条山盐道(坂)
		虞坂 檀道
	七、其他地名(宫室、田亩地名)
		武宫 铜鞮宫
		蓝台 阎田 大室 蝼 虒祁宫
附录
	晋国大事年表
	晋国君世系表
索引
	一、人物索引
		(一)通过目录课查到每个人的具体页码
		(二)附有关世系表
	二、国之大事索引
		(一)重大事件索引
		(二)五君勤王索引
		(三)各种制度索引
		(四)主要战役索引
		(五)晋与戎关系索引
		(六)有关手工业的索引
		(七)农业、畜牧业、商业和城市索引
		(八)经过社会的阶级结构索引
		(九)晋国疆域的发展概况索引
		(十)晋国的治国思想和文化成就索引
		(十一)晋国地理索引
	三、地名索引
		二—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十五画
		十六—十七画
		十八—二十画
后记
封底




نظرات کاربرا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