ورود به حساب

نام کاربری گذرواژه

گذرواژه را فراموش کردید؟ کلیک کنید

حساب کاربری ندارید؟ ساخت حساب

ساخت حساب کاربری

نام نام کاربری ایمیل شماره موبایل گذرواژه

برای ارتباط با ما می توانید از طریق شماره موبایل زیر از طریق تماس و پیامک با ما در ارتباط باشید


09117307688
09117179751

در صورت عدم پاسخ گویی از طریق پیامک با پشتیبان در ارتباط باشید

دسترسی نامحدود

برای کاربرانی که ثبت نام کرده اند

ضمانت بازگشت وجه

درصورت عدم همخوانی توضیحات با کتاب

پشتیبانی

از ساعت 7 صبح تا 10 شب

دانلود کتاب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دانلود کتاب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مشخصات کتاب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ویرایش:  
نویسندگان:   
سری: 考古学专刊·甲种 
ISBN (شابک) : 9787030042088 
ناشر: 科学出版社 
سال نشر: 1994 
تعداد صفحات: 575 
زبان: Chinese 
فرمت فایل : PDF (درصورت درخواست کاربر به PDF، EPUB یا AZW3 تبدیل می شود) 
حجم فایل: 48 مگابایت 

قیمت کتاب (تومان) : 33,000



ثبت امتیاز به این کتاب

میانگین امتیاز به این کتاب :
       تعداد امتیاز دهندگان : 13


در صورت تبدیل فایل کتاب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به فرمت های PDF، EPUB، AZW3، MOBI و یا DJVU می توانید به پشتیبان اطلاع دهید تا فایل مورد نظر را تبدیل نمایند.

توجه داشته باشید کتاب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نسخه زبان اصلی می باشد و کتاب ترجمه شده به فارسی نمی باشد. وبسایت اینترنشنال لایبرری ارائه دهنده کتاب های زبان اصلی می باشد و هیچ گونه کتاب ترجمه شده یا نوشته شده به فارسی را ارائه نمی دهد.


توضیحاتی درمورد کتاب به خارجی



فهرست مطالب

书名页
版权页
前言页
目录页
壹  殷墟的发现及其意义
	一、甲骨文的发现、搜集和流传
	二、甲骨文出土地——殷墟的考订
	三、殷墟的发现及甲骨文研究的意义
	四、殷墟发掘的时代背景
贰  殷墟发掘概述
	一、1928—1937年的十五次发掘
		(一)十五次发掘概况
		(二)十五次发掘的收获及资料整理出版
		(三)河南省何日章的发掘以及抗战时期日本人的盗掘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殷墟发掘
		(一)1950—1958年的发掘
		(二)1958—1961年为配合基建的全面发掘
		(三)1962—1966年殷墟发掘及洹河流域的调查
		(四)1969—1974年的殷墟发掘
		(五)1975—1985年的殷墟发掘
		(六)解放后殷墟发掘的收获
叁  殷墟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一、有关殷墟文化分期问题的各种见解
	二、殷墟文化分期问题
		(一)各期陶器陶质、器类与纹饰的演变
		(二)各期陶器形制的演变
	三、殷墟墓葬的分期
	四、殷墟文化第一至第四期的年代问题
肆  殷墟的范围与布局概况
	一、殷墟的范围
	二、殷墟布局概况
	三、有关殷王都的三个问题
伍  殷墟重要遗址概述
	一、小屯村殷代遗址、墓葬分布概况
		(一)小屯东北地的殷代宫殿宗庙遗址
		(二)小屯西北地的殷代遗址
		(三)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房子
		(四)小屯西地的殷代大沟
		(五)小屯西地的殷代居住遗址
		(六)小屯南地殷代居住遗址
	二、大司空村殷代遗址
	三、殷代铸铜遗址
		(一)苗圃北地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
		(二)孝民屯村西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
		(三)薛家庄铸铜遗址
		(四)小屯村东北地铸铜遗址
	四、殷代制骨作坊遗址
		(一)大司空村制骨作坊遗址
		(二)北辛庄制骨作坊遗址
附:殷墟一部分遗址登记表
陆  殷墟的重要墓葬群
	一、西北冈王陵区大墓及祭祀坑
		(一)大墓情况及其分期问题
		(二)祭祀坑及陪葬墓
	二、殷墟西区墓地
	三、后冈墓葬群
	四、大司空村东南地墓葬群
	五、苗圃北地铸铜遗址墓葬群
	六、三家庄东墓葬群
	七、刘家庄南墓葬群
	八、刘家庄北墓葬群
	九、戚家庄东南墓葬群
	十、殷墟发现的车马坑
		(一)殷代车子遗迹
		(二)车子的结构
		(三)车马坑遗迹之分析
柒  甲骨文的科学发掘与研究
	一、1928—1937年甲骨文的考古发掘
	二、建国以来甲骨文的发现
	三、重要的甲骨文著录
	四、郑州二里冈、殷墟、周原甲骨文的比较
	五、殷墟甲骨文的分期研究
		(一)董作宾的断代研究
		(二)陈梦家的断代研究
		(三)关于“自组”、“子组”、“午组”卜辞的时代
		(四)关于“历组卜辞”的时代
		(五)对武丁以前的甲骨文的探索
	六、甲骨文反映的商代社会
		(一)甲骨文反映的商代政治情况——阶级关系、刑法、军队
		(二)甲骨文反映的商代经济生活
		(三)甲骨文反映的科学技术——天文、历法、医学
		(四)甲骨文反映的商代宗教
捌  殷墟出土的文化遗物(附:自然遗物)
	一、陶器
		(一)陶器的质料与颜色
		(二)陶器的制法
		(三)陶器纹饰
		(四)日用陶容器
		(五)白陶、硬陶与釉陶
		(六)其他陶制品
		(七)陶文与符号
	二、青铜器(附铅器及金器)
		(一)青铜器的合金成分
		(二)铸铜工艺
		(三)青铜器类别
		附:铅器及金器
	三、玉器
		(一)色泽与质料
		(二)琢玉工艺
		(三)玉器的类别
	四、石器
		(一)质料和制法
		(二)石器的类别
	五、宝石器
		(一)装饰品与艺术品
		(二)其他类
	六、骨角牙器
		(一)骨器
		(二)角器
		(三)牙器
	七、蚌器(附贝及其他)
		(一)生产工具和用具
		(二)武器
		(三)装饰品
		附:贝及其他
	八、漆木器和皮革制品(附席子)
	九、纺织品
	附:自然遗物
玖  早于殷墟阶段的文化遗存
	一、殷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及遗址简介
	二、殷墟地区仰韶文化的两种类型
		(一)后冈类型
		(二)大司空村类型
		(三)后冈类型与磁山文化及大司空村类型的关系
	三、龙山文化(后冈二期文化)
		(一)后冈龙山文化的发现
		(二)后冈龙山文化的特点
		(三)文化命名、分期及年代
		(四)与其他地区龙山文化的比较
	四、二里冈、二里头时期文化
		(一)梅园庄遗址
		(二)孝民屯遗址
		(三)小屯西地遗址
拾  由殷墟考古材料所见的商代社会及殷文化的影响
	一、殷代的生产情况
		(一)殷代的气候
		(二)农业生产情况
		(三)畜牧业和渔猎业
		(四)手工业生产
		(五)商业和交换
	二、殷墟墓葬资料所反映的殷代奴隶社会
	三、殷墟文化影响所及与交流范围
		(一)山东中、东部、安徽两淮地区和江苏北部地区
		(二)河北北部及长城以北地区
		(三)山西及相邻的陕北地区
		(四)陕西关中、汉中及相邻地区
		(五)河南淮水以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四、殷墟文化的渊源及其对周文化的影响
余论
补记
附录:殷墟发掘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编后语
图一  甲骨卜辞(《粹》112片)
图二  第一期晚段陶器
图三  第二期早段陶器
图四  第二期晚段陶器
图五  第三期陶器
图六  第四期陶器
图七  第一期早段墓陶器
图八  第一期晚段墓陶器
图九  第二期早段墓陶器
图一○  第二期晚段墓陶器
图一一  第三期墓陶器
图一二  第四期早段墓陶器
图一三  第四期晓段墓陶器
图一四  殷墟殷代遗址、墓葬分布示意图
图一五  小屯殷代甲、乙、丙三组基址分布图
图一六  甲十一基址平面及断面
图一七  重揭后甲十二基址平面图
图一八  甲四基址及复原图
图一九  乙组基址范围复原图
图二○  乙二十及乙二一两基址上层建筑的复原
图二一  小屯3∶M14出土器物
图二二  乙七基址与有关墓葬
图二三  小屯M197出土陶器
图二四  丙二基址及有关现象
图二五  丙组基址北段的现象群
图二六  丙组基址与墓葬
图二七  妇好墓上的房基(F1)复原图
图二八  小屯西北地F7房基平面图
图二九  小屯西北地F29基址与祭祀坑
图三○  小屯西北地M52及随葬品位置图
图三一  小屯西北地M53平面图
图三二  小屯西北地M54平面图
图三三  小屯F10、F11平、剖面图
图三四  小屯F11残壁画墙皮
图三五  小屯西地GH213平、剖面图
图三六  小屯西地GH202平、剖面图
图三七  小屯西地GF201平面图
图三八  小屯西地GH405平、剖面图
图三九  苗圃北地VF6平、剖面图
图四○  苗圃北地F17平面图
图四一  苗圃北地F16平面图
图四二  苗圃北地半地下式房子(IVF1)平、剖面图
图四三  苗圃北地窖穴(H238)平、剖面图
图四四  陶范与陶模
图四五  石范
图四六  铸铜工具与铜块
图四七  苗圃北地F35平面图
图四八  大司空村制骨作坊遗址房子、骨料坑分布图
图四九  大司空村制骨作坊遗址出土的青铜工具
图五○  北辛庄制骨作坊遗址房子和骨料坑平、剖面图
图五一  北辛庄制骨作坊遗址出土的青铜工具
图五二  侯家庄西北冈大墓分布图
图五三  HPKM1001大墓平面图
图五四  HPKM1001大墓上层及东侧的小墓
图五五  HPKM1500大墓平面图
图五六  武官大墓平、剖面图
图五七  武官北地M260平、剖面图
图五八  1934—1935年发掘的侯家庄西北冈东区祭祀坑与小墓分布情况
图五九  1950年后铲探及发掘的武官北地祭祀坑和小墓分布图
图六○  武官北地祭祀坑
图六一  武官北地祭祀坑
图六二  武官北地84AWBM259、M258、M261排列情况
图六三  武官北地84AWBM259平面图
图六四  殷墟西区墓葬发掘区位置图
图六五  殷墟西区第三墓区墓葬分布图
图六六  殷墟西区M1713平面图
图六七  殷墟西区M2686男女合葬图
图六八(甲)  殷墟西区M93平面图
图六八(乙)  殷墟西区M93平面图
图六九  1971年发掘的后冈墓葬分布图
图七○  1933年发掘的后冈殷代大墓平、剖面图
图七一  大司空村90ASM576平面图
图七二  大司空村M175车子复原图
图七三  孝民屯南地车马坑M7的车子结构图
图七四  殷墟西区M1613的车子结构图
图七五  青铜车器(小屯M20)
图七六  青铜车器(小屯M20)
图七七  小屯M20的舆盘饰
图七八  小屯M20之轨饰
图七九  小屯M40的青铜舆饰
图八○  “易卦”卜辞拓片(四盘磨SP11)
图八一  甲骨卜辞(《屯南》附三)
图八二  甲骨卜辞(H24∶416,《屯南》1116)
图八三  甲骨卜辞(H23∶104,《屯南))751)
图八四  甲骨卜辞(H23∶66,《屯南》726)
图八五  甲骨卜辞(H57∶142,《屯南))2366)
图八六  第一、二期陶器纹饰
图八七  第三期陶器纹饰
图八八  第四期陶器纹饰
图八九  第一期早段陶器(87小屯XTH1出土)
图九○  第一期早段陶器
图九一  第一期晚段陶器
图九二  第一期晚段陶器
图九三  第一期晚段陶器
图九四  第一期晚段陶器
图九五  第二期早段陶器
图九六  第二期早段陶器
图九七  第二期晚段陶器
图九八  第二期晚段陶器
图九九  第三期陶器
图一○○  第三期陶器
图一○一  第三期陶器
图一○二  第三期陶罐
图一○三  第四期早段陶器
图一○四  第四期早段陶器
图一○五  第四期早段陶器
图一○六  第四期晚段陶器(HGH10出土)
图一○七  白陶纹饰拓片(78HBM1出土)
图一○八  白陶豆、盂与盘
图一○九  白陶豆
图一一○  白陶瓿
图一一一  白陶罍
图一一二  白陶罍(YM331)
图一一三  白陶卣、盖和埙
图一一四  白陶圜底尊与瓮
图一一五  硬陶器
图一一六  釉陶器
图一一七  陶水管
图一一八  陶“将军盔”与砂轮
图一一九  陶垫与陶瓶
图一二○  陶调色器、模等
图一二一  陶纺轮、埙等
图一二二  陶人像和人头像
图一二三  陶牛头、鸮等
图一二四  陶龙头(采集)
图一二五  陶小方形器、陶版等
图一二六  陶文(数字与方位)
图一二七  陶文(人名、族名或方国名)
图一二八  陶文与符号(人名、族名等)
图一二九  陶文(干支与图形文字)
图一三○  陶文(易卦)
图一三一  陶文(朱书,87XTH1∶16)
图一三二  陶文(其他类)
图一三三  圆形柱足鼎(第二类鼎)铸法示意图
图一三四  司母戊鼎的铸型及其装配法
图一三五  方鼎陶范安装示意图
图一三六  小圆鼎外范(PNM52)
图一三七  方彝陶外范及铸后设想图
图一三八  觯范合范示意图
图一三九  戈外范(PNM203∶2)
图一四○  镞范(62PNH15)
图一四一  第一期早段铜礼器(小屯  YM232)
图一四二  第一期早段铜礼器
图一四三  第一期早段铜礼器(三家庄M3)
图一四四(甲)  第一期晚段铜礼器(小屯YM331)
图一四四(乙)  第一期晚段铜礼器(小屯YM331)
图一四五  第一期晚段铜礼器(武官M1)
图一四六  司母辛铜大方鼎(M5∶789)
图一四七  侯家庄HPKM1004号大墓出土的牛鼎与鹿鼎
图一四八  第二期铜礼器(妇好墓)
图一四九  第二期铜礼器(妇好墓)
图一五○  第二期铜鼎
图一五一  第二期铜礼器
图一五二  第二期铜簋(妇好墓)
图一五三  第二期铜卣与铜壶
图一五四  第二期铜礼器(HPKM1005)
图一五五  第二期铜方彝与铜觶
图一五六  第二期铜礼器(妇好墓)
图一五七(甲)  第三期铜礼器(PNM172)
图一五七(乙)  第三期铜礼器(PNM172)
图一五八(甲)  第四期铜礼器(小屯82M1)
图一五八(乙)  第四期铜明器(小屯82M1)
图一五九(甲)  第四期铜礼器(M1713)
图一五九(乙)  第四期铜明器(M1713)
图一六○  铜铙(GM699)
图一六一  铜刀
图一六二  铜刀
图一六三  铜削、锥、刻刀等
图一六四  铜斧
图一六五  铜锛和铜凿
图一六六  铜铲
图一六七  铜镜
图一六八  铜杖首(M5∶721)
图一六九  铜角形器(HPKM1022)
图一七○  铜戈
图一七一  铜戳
图一七二  铜钺(小型)
图一七三  铜矛
图一七四  铜大刀(M1713∶94)
图一七五  铜镞
图一七六  铜盔(胄)
图一七七  铜铸
图一七八  铜弓形器(M5∶70)
图一七九  铜人面具、贝、泡等
图一八○  铜器座形器、铜牛等
图一八一  铜尺形器和簪形器
图一八二  铜虎等
图一八三  玉器上的“毛边”阴线
图一八四  玉器上的同心圆与弧形工具痕迹
图一八五  玉琮
图一八六  玉圭
图一八七  玉环与玉璧
图一八八  玉簋与玉盘
图一八九  玉戈与玉矛
图一九○  玉大刀与玉援铜内戈
图一九一  玉戚与玉钺
图一九二  玉镞
图一九三  玉斧(M5∶920)
图一九四  玉锯、锛、凿等
图一九五  玉刀与玉调色盘
图一九六  玉小刻刀
图一九七  玉梳
图一九八  玉匕与玉耳勺
图一九九  石人像
图二○○  玉人像
图二○一  石人像
图二○二  玉人像与玉人面
图二○三  玉兽畜
图二○四  玉禽鸟
图二○五  玉螳螂、鱼、鳖等
图二○六  玉龙、凤等
图二○七  玉柄形饰与玉长条穿孔饰
图二○八  玉玦与玉璜
图二○九  玉冠饰与玉笄
图二一○  玉镯
图二一一  玉牌形饰与玉圆箍形饰
图二一二(甲)  玉马嚼、玉策等(小屯M164)
图二一二(乙)  马羁的复原(小屯M164)
图二一三  玉弭与玉羊头形器
图二一四  石鬲、豆、簋和尊
图二一五  石簋、觯等
图二一六  石瓿、罐、盖等
图二一七  石俎(SM53∶10)
图二一八  石琮和石磐
图二一九  石磐(小屯采集)
图二二○  石埙(HPKM1550)
图二二一  石戚与石斧
图二二二  石镞
图二二三  石斧
图二二四  石刀
图二二五  石镰
图二二六  石铲(小屯东北地出土)
图二二七  石锤(M5∶51)
图二二八  磨石上的卦象刻记(PNM80∶7)
图二二九  石门臼与石杵
图二三○  石调色器与舟形器
图二三一  石龙、牛、虎之排列情况(HPKM1500南墓道内,头向北)
图二三二  石虎与石牛
图二三三  石虎面饰(HPKM1001)
图二三四  石鸮(HPKM1001)
图二三五  石双鸟面管(HPKM1001)
图二三六  石鸮与石龙
图二三七  石鸟、鸭等
图二三八  石龟与石蛙
图二三九  石蝉(M5∶53)
图二四○  石虎首人身兽爪圆雕
图二四一  石双伏兽(HPKM1001)
图二四二  石双兽(HPKM1001)
图二四三  石鸟嘴兽(HPKM1001)
图二四四  石龙(HPKM1500)
图二四五  石炮弹形器与甬形石管
图二四六  绿松石蝉、绿晶猴等
图二四七  孔雀石龟和虎
图二四八  骨刻刀和骨勺
图二四九  骨刀、凿、锥、铲等
图二五○  骨皿形器、梳、觚形器等
图二五一  骨匕
图二五二  骨钮(HPKM1001)
图二五三  骨镞
图二五四  骨埙(HPKM1001)
图二五五  骨笄出土情况(后冈HGH10)
图二五六  骨笄
图二五七  骨戈、人、蛙等
图二五八  角器
图二五九  象牙器
图二六○  虎銴象牙杯(M5∶99)
图二六一  蚌镰
图二六二  蚌器
图二六三  蚌贝饰出土情况(后冈HGH10)
图二六四  一头两身蛇形木器遗痕(HPKM1001)
图二六五  木抬舆(HPKM1001)
图二六六  木“虎杆”与“鸟牙”(HPKM1001)
图二六七  木“鸟槓”遗迹(HPKM1500)
图二六八  木鼓(HPKM1217)
图二六九  木俎(小屯YM186)
图二七○  大墓底部的“木室”地板(HPKM1001)
图二七一  大墓“木室”内壁刻纹遗痕(HPKM1001)
图二七二  干盾分布情形(HPKM1003)
图二七三  盾上的虎纹(HPKM1003)
图二七四  盾与戈(小屯YM167)
图二七五  皮甲上段残存之纹饰(HPKM1004)
图二七六  殷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示意图
图二七七  仰韶文化后冈类型陶器
图二七八  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陶器
图二七九  后冈龙山文化F11房址及复原图
图二八○(甲)  后冈龙山文化陶器分期图
图二八○(乙)  后冈龙山文化陶器分期图
附录页




نظرات کاربرا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