دسترسی نامحدود
برای کاربرانی که ثبت نام کرده اند
برای ارتباط با ما می توانید از طریق شماره موبایل زیر از طریق تماس و پیامک با ما در ارتباط باشید
در صورت عدم پاسخ گویی از طریق پیامک با پشتیبان در ارتباط باشید
برای کاربرانی که ثبت نام کرده اند
درصورت عدم همخوانی توضیحات با کتاب
از ساعت 7 صبح تا 10 شب
ویرایش:
نویسندگان: 李斌城
سر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ISBN (شابک) : 9787500432623
ناش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سال نشر: 2002
تعداد صفحات: 593
زبان: Chinese
فرمت فایل : PDF (درصورت درخواست کاربر به PDF، EPUB یا AZW3 تبدیل می شود)
حجم فایل: 63 مگابایت
در صورت تبدیل فایل کتاب 唐代文化(上中下) به فرمت های PDF، EPUB، AZW3، MOBI و یا DJVU می توانید به پشتیبان اطلاع دهید تا فایل مورد نظر را تبدیل نمایند.
توجه داشته باشید کتاب 唐代文化(上中下) نسخه زبان اصلی می باشد و کتاب ترجمه شده به فارسی نمی باشد. وبسایت اینترنشنال لایبرری ارائه دهنده کتاب های زبان اصلی می باشد و هیچ گونه کتاب ترجمه شده یا نوشته شده به فارسی را ارائه نمی دهد.
封面 书名 前言 目录 下卷 第八编 史学篇 第一章 唐代史学概说 第二章 唐初“八史”与“正史”独尊 第一节 以前王得失为鉴戒的《隋书》 一 设馆修“五代史” 二 《隋书》的特点与成就 第二节 南朝梁、陈史和北朝齐、周书 一 南朝梁、陈史 二 北朝齐、周书 第三节 新修两晋南北朝史 一 “御撰”《晋书》 二 南、北史的编撰 第三章 史馆制度与国史修撰 第一节 史馆修史制度化 一 史馆的建置与构成 二 史料积累制度化 三 几项重要的调整 第二节 国史的系统修撰 一 实录的纂集 二 “国史”的编撰 三 国史的体制与价值 第四章 总结前代史学的《史通》 第一节 《史通》的撰著与结构 一 刘知几私撰《史通》 二 《史通》的结构 第二节 《史通》的思想体系 一 “实录直书” 二 “激扬名教” 三 “实录直书”与“激扬名教”的矛盾统一 四 具有两重性的“理” 第三节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一 系统总结了中唐以前的史书体例,使纪传史的编纂更加规范、严谨,也日趋程式化 二 系统地考察了中唐以前的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开启了史学史的先河 三 提出史家修养的标准,成为历代公认的一种人才观 四 提出一套修史的具体方法和要求,推进着史书编纂的完善 五 使史学评论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五章 中唐史风的转变 第一节 新起《春秋》学的影响 第二节 先期道学对史学的渗透 第三节 中唐之后的史学趋势 第六章 探寻“政理”的《通典》 第一节 开史书编纂新体系 一 杜佑编纂《通典》 二 《通典》的“篇第之旨” 第二节 《通典》的性质与内容 一 《通典》的旨趣 二 《通典》的“非古是今” 三 《通典·礼》是考察社会变革的重要篇章 四 书中提到的治学态度问题 第三节 《通典》的得失与“会要”的萌芽 第七章 史学范围继续扩大 第一节 杂史的大量涌现 一 示劝诫类型,如《贞观政要》、《大唐新语》 二 补遗阙类型,如《国史补》、《大唐传载》、《次柳氏旧闻》等 三 记事实类型,如《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奉天录》、《东观奏记》等 四 杂史类之外,杂传记类的《朝野佥载》、《封氏闻见记》等,与以上史籍性质相近似 第二节 小说向历史笔记演变 一 志怪书 二 志人小说 三 考订辨证类著作 四 杂俎型书 第三节 诏令与奏议单独立目 一 诏令集的编纂 二 奏议集的集录 第四节 “文之将史”的趋向 一 散体逐渐取代骈体,文章由抒情为主转向说理、叙事为主,为史家瞩目之处不断增加 二 文风由浮华转向质实,一方面使文章内容渐渐有裨政理,撰文与修史宗旨趋于合一;另方面又使撰文走向通俗,记录目睹耳闻、随感杂谈。中唐以后,两个方面都分别明显地发展起来,促进了唐集中“文之将史”的趋向 三 广劝诫、存褒贬的撰文宗旨极大地推动了传记文学的发展,“载一人之事,以垂于世”的各种人物传记遍及唐人文集,明显地体现着文史趋一的倾向 第八章 两部《唐书》的取材与思想 第一节 纂修情况考辨 一 《旧唐书》的纂修 二 《新唐书》的“刊修” 第二节 史源与取材的异同 一 《旧唐书》的史料来源 二 《新唐书》的取材情况 第三节 编纂思想的异趣 一 《旧唐书》的思想内容 二 《新唐书》的编纂特点与思想倾向 第九编 科技与术数文化篇 第一章 唐代科技与术数概况 第二章 天文学与占星术 第一节 天文仪器的制造 第二节 天文观测与测量 第三节 星表(星经)和星图 第四节 恒星知识的普及 第五节 域外天文知识的传入与促进 第六节 占星术在唐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 历法与选择 第一节 唐代几部著名的历法及其改进 第二节 由历谱到历书的转变 第三节 选择内容举要 第四节 唐代历书对当代东亚“通书”的文化影响 第四章 形形色色的术数文化 第一节 唐代的占卜 第二节 唐代的相术 第三节 唐代的梦占与解梦 第五章 泽及千古的唐代医药 第一节 对前代医书的注释与修订 第二节 中国第一部官颁药典——唐《新修本草》 第三节 唐代的方书 第四节 敦煌所出《灸法图》及其现代临床应用 第五节 唐代巫医一瞥 第六章 唐代的雕版印刷 第一节 唐代雕版印刷产生的条件 第二节 有关唐代雕版印刷的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 第三节 关于唐代印刷术产生的年代 第四节 印刷术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 唐代的地理学 第一节 地志学的发展与地图学的成就 一 地志学的发展 二 地图学的成就 第二节 边疆及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 一 记述边疆地理知识的重要著述 二 记述域外地理知识的重要著述 第三节 地理学学科属性认识的变化 第十编 对外文化交流篇 第一章 陆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陆路交通的发展 一 《西域图志》与隋代西域交通 二 唐朝统一西域 三 沙漠丝绸之路概说 四 吐蕃、泥婆罗道的开辟 五 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 六 西南丝绸之路的发展 第二节 唐朝与中亚诸胡国的交往 一 与粟特诸国的交往 二 与吐火罗诸国的交往 第三节 唐朝与天竺诸国的交往 一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二 王玄策出使印度 三 中华文明在印度的传播 第四节 唐朝与波斯、大食、拜占庭的交往 一 与萨珊波斯的交往 二 与大食的交往 三 与拜占庭的交往 第二章 海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海路交通的发展和繁荣 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与南海交通的发展 二 贾耽与广州通南海道 三 《酉阳杂俎》与唐代文献对非洲的记载 四 唐朝与朝鲜半岛及日本的海上交通路线 第二节 海上贸易及唐朝与南海诸国的交往 一 航海技术的发展与唐朝陶瓷的外销 二 唐朝与南海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 唐代沿海贸易城市的繁荣 四 市舶使的设立 第三节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一 遣唐使与唐朝文化的东传 二 吉备真备与空海 三 鉴真东渡 第四节 唐朝与新罗的文化交流 一 新罗留学生与唐朝“宾贡” 二 沿黄海地区的新罗侨民及其在唐朝对外交往中的作用 三 旅唐新罗僧与唐朝西域交通 第三章 外来人与唐朝社会 第一节 使节、质子与“贡人” 一 使节 二 质子 三 “贡人” 四 “昆仑奴”与新罗婢 第二节 唐朝境内的外来佛教僧人与伎艺人 一 外来佛僧及其译经活动 二 外来人与唐代音乐舞蹈 三 外来人与唐朝的百戏 四 外来方士与其他 第三节 唐朝境内的商胡 一 东、西两京的商胡 二 商胡与珠宝 三 商胡与胡食 第四章 唐朝的外来文明 第一节 动植物的输入 一 外来植物 二 商胡与香料贸易 三 外来动物 第二节 科技文化的输入 一 医药 二 天文历算 三 纺织品及其他 第三节 唐朝的“三夷教” 一 摩尼教 二 景教 三 袄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