دسترسی نامحدود
برای کاربرانی که ثبت نام کرده اند
برای ارتباط با ما می توانید از طریق شماره موبایل زیر از طریق تماس و پیامک با ما در ارتباط باشید
در صورت عدم پاسخ گویی از طریق پیامک با پشتیبان در ارتباط باشید
برای کاربرانی که ثبت نام کرده اند
درصورت عدم همخوانی توضیحات با کتاب
از ساعت 7 صبح تا 10 شب
ویرایش: 2
نویسندگان: 孙毓庆、胡育筑
سری:
ISBN (شابک) : 7030171845
ناشر: 科学出版社
سال نشر: 2006
تعداد صفحات: 662
زبان: Chinese
فرمت فایل : PDF (درصورت درخواست کاربر به PDF، EPUB یا AZW3 تبدیل می شود)
حجم فایل: 72 مگابایت
در صورت تبدیل فایل کتاب 分析化学 第二版 به فرمت های PDF، EPUB، AZW3، MOBI و یا DJVU می توانید به پشتیبان اطلاع دهید تا فایل مورد نظر را تبدیل نمایند.
توجه داشته باشید کتاب 分析化学 第二版 نسخه زبان اصلی می باشد و کتاب ترجمه شده به فارسی نمی باشد. وبسایت اینترنشنال لایبرری ارائه دهنده کتاب های زبان اصلی می باشد و هیچ گونه کتاب ترجمه شده یا نوشته شده به فارسی را ارائه نمی دهد.
封面 书名 版权 前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1.2 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1.2.1 结构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1.2.2 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1.2.3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1.2.4 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 1.2.5 例行分析与仲裁分析 1.3 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 1.4 分析化学文献 1.4.1 丛书、手册 1.4.2 杂志 参考文献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2.1 概述 2.2 测量误差 2.2.1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2.2.2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2.3 准确度和精密度 2.2.4 误差的传递 2.2.5 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2.3 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 2.3.1 有效数字 2.3.2 运算法则 2.3.3 数字修约规则 2.4 有限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2.4.1 t分布 2.4.2 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 2.4.3 显著性检验 2.4.4 可疑数据的取舍 2.4.5 相关与回归简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一篇 化学定量分析 第3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3.1 概述 3.1.1 滴定分析法及有关术语 3.1.2 滴定方式 3.2 标准溶液 3.2.1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3.2.2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2.3 滴定度 3.3 滴定分析的计算 3.3.1 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 3.3.2 滴定分析计算实例 3.4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3.4.1 分布系数和副反应系数 3.4.2 电荷平衡和质量平衡 3.4.3 化学平衡的系统处理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4.1 概述 4.2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4.2.1 质子论的酸碱概念 4.2.2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4.2.3 酸碱溶液的pH计算 4.3 酸碱指示剂 4.3.1 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4.3.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4.3.3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4.3.4 混合指示剂 4.4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4.4.1 强酸(强碱)的滴定 4.4.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4.4.3 多元酸(碱)的滴定 4.5 滴定终点误差 4.5.1 强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4.5.2 弱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4.6 应用与示例 4.6.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6.2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与示例 4.7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4.7.1 基本原理 4.7.2 碱的滴定 4.7.3 酸的滴定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络合滴定法 5.1 概述 5.2 基本原理 5.2.1 络合平衡 5.2.2 络合滴定曲线 5.2.3 金属指示剂 5.2.4 滴定终点误差 5.3 滴定条件的选择 5.3.1 酸度的选择 5.3.2 掩蔽剂的选择 5.4 应用与示例 5.4.1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5.4.2 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6.1 概述 6.2 氧化还原反应 6.2.1 电极电位方程式 6.2.2 条件电位 6.2.3 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 6.2.4 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 6.2.5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6.3 氧化还原滴定 6.3.1 滴定曲线 6.3.2 指示剂 6.3.3 滴定前的预处理 6.4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6.4.1 碘量法 6.4.2 高锰酸钾法 6.4.3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7.1 概述 7.2 沉淀滴定法 7.2.1 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7.2.2 银量法终点的指示方法 7.2.3 应用与示例 7.3 重量分析法 7.3.1 沉淀重量分析法 7.3.2 挥发重量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二篇 仪器分析 第8章 电位分析法及永停滴定法 8.1 概述 8.2 电化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8.2.1 相界电位、电极电位(金属)、液接电位 8.2.2 化学电池和电池电动势 8.2.3 电极的分类[4] 8.2.4 可逆电极和可逆电池 8.2.5 电极电位的测量 8.3 直接电位法 8.3.1 氢离子活度的测定 8.3.2 其他离子浓度的测定 8.4 电位滴定法 8.4.1 仪器装置和方法原理 8.4.2 确定电位滴定终点的方法 8.4.3 滴定的应用与示例 8.5 永停滴定法 8.5.1 基本原理 8.5.2 仪器与实验方法 8.5.3 永停滴定的应用与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光学分析法概论 9.1 光学分析法的定义和分类 9.2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9.2.1 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9.2.2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9.3 光谱分析法 9.3.1 各电磁波谱区域及其相应的光谱分析法 9.3.2 光谱分析法的类型与作用机理 9.4 非光谱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 9.5 光学分析仪器的基本组成 9.5.1 辐射源 9.5.2 分光系统 9.5.3 辐射的检测 9.6 光谱分析法发展概况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0.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概念 10.1.1 跃迁类型 10.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常用术语 10.1.3 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0.1.4 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10.2 基本原理 10.2.1 Lambert-Beer定律 10.2.2 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 10.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0.3.1 主要部件 10.3.2 分光光度计的光学性能与类型 10.3.3 分光光度计的校正 10.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常规分析方法 10.4.1 定性鉴别 10.4.2 纯度检测 10.4.3 单组分样品的定量方法 10.4.4 多组分样品的定量方法 10.4.5 光电比色法 10.5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简介 10.5.1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10.5.2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 10.6 应用与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1章 荧光分析法 11.1 概述 11.2 基本原理 11.2.1 分子荧光光谱的产生 11.2.2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11.2.3 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1.2.4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11.3 定量分析方法 11.3.1 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11.3.2 定量分析方法 11.4 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 11.4.1 荧光仪器简介 11.4.2 应用与示例 11.4.3 荧光分析新技术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2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2.1 基本原理 12.1.1 共振吸收线 12.1.2 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 12.1.3 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 12.1.4 原子吸收线的形状 12.1.5 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1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2.2.1 光源 12.2.2 原子化器 12.2.3 单色器 12.2.4 检测系统 12.3 定量分析方法 12.3.1 标准曲线法 12.3.2 标准加入法 12.3.3 内标法 12.4 实验技术 12.4.1 样品处理 12.4.2 测定条件的选择 12.4.3 干扰及其抑制 12.5 应用与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3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13.1 概述 13.1.1 红外线的区划 13.1.2 红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方法 13.1.3 红外吸收光谱与紫外吸收光谱的区别 13.1.4 用途 13.2 基本原理 13.2.1 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 13.2.2 振动形式 13.2.3 基频峰与泛频峰 13.2.4 特征峰与相关峰 13.2.5 吸收峰的位置 13.2.6 吸收峰的强度 13.3 典型光谱 13.3.1 脂肪烃类 13.3.2 芳香烃类 13.3.3 醚、醇与酚类 13.3.4 羰基化合物 13.3.5 含氮化合物 13.4 红外分光光度计及制样 13.4.1 光栅红外分光光度计 13.4.2 干涉分光型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 13.4.3 仪器性能 13.4.4 制样 13.5 光谱解析法与示例 13.5.1 光谱解析方法 13.5.2 光谱解析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4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14.1 概述 14.2 基本原理 14.2.1 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 14.2.2 核磁共振 14.3 化学位移 14.3.1 化学位移及其表示 14.3.2 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14.3.3 质子化学位移的计算 14.4 自旋偶合和自旋系统 14.4.1 自旋偶合与自旋分裂 14.4.2 自旋系统 14.5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与示例 14.5.1 送样要求 14.5.2 解析顺序 14.5.3 解析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5章 质谱法 15.1 概述 15.2 质谱仪及工作原理 15.2.1 样品的导入与离子源 15.2.2 质量分析器 15.2.3 离子检测器和质谱 15.2.4 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15.3 质谱中的离子与分裂类型 15.3.1 离子类型 15.3.2 阳离子的裂解类型 15.4 质谱法测定分子结构原理 15.4.1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5.4.2 元素组成的确定 15.4.3 推测官能团和化合物类型 15.5 几类化合物质谱的裂解特征 15.5.1 烃类 15.5.2 羟基化合物 15.5.3 醛、酮类 15.5.4 酸与酯 15.6 应用与示例 15.6.1 解析顺序 15.6.2 解析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6章 综合光谱解析法 16.1 概述 16.2 综合光谱解析的一般步骤 16.2.1 样品的来源与性质 16.2.2 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 16.2.3 分子结构的推测 16.2.4 结构的验证 16.3 解析示例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7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17.1 概述 17.1.1 色谱法的起源和发展 17.1.2 色谱法的分类 17.2 色谱过程与术语 17.2.1 色谱过程 17.2.2 基本术语 17.3 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17.3.1 分配系数和保留行为的关系 17.3.2 等温线 17.3.3 塔板理论 17.3.4 速率理论 17.3.5 影响分离度的因素 17.4 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理 17.4.1 吸附色谱法 17.4.2 分配色谱法 17.4.3 离子交换色谱法 17.4.4 分子排阻色谱法 17.5 色谱法的发展趋势 17.5.1 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的研究 17.5.2 色谱新技术的研究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8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18.1 概述 18.2 液-固吸附柱色谱法 18.2.1 分离原理 18.2.2 吸附剂 18.2.3 色谱条件的选择 18.3 离子交换柱色谱法 18.3.1 离子交换树脂 18.3.2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 18.3.3 离子交换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18.4 平面色谱参数 18.4.1 定性参数 18.4.2 相平衡参数 18.4.3 分离参数 18.5 薄层色谱法 18.5.1 分离原理 18.5.2 固定相的选择 18.5.3 展开剂的选择 18.5.4 操作方法 18.5.5 定性和定量分析 18.5.6 高效薄层色谱法 18.5.7 薄层扫描法简介 18.6 纸色谱法 18.6.1 基本原理 18.6.2 实验方法 18.7 应用与示例 18.7.1 薄层色谱法应用示例 18.7.2 经典柱色谱法应用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9章 气相色谱法 19.1 概述 19.1.1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19.1.2 气相色谱仪的一般流程 19.1.3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19.1.4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19.2 色谱柱 19.2.1 固定液 19.2.2 载体 19.2.3 固体固定相 19.3 仪器原理 19.3.1 气路 19.3.2 进样器 19.3.3 柱温箱 19.3.4 检测器 19.3.5 数据处理 19.3.6 实验条件的选择 19.4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简介 19.4.1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19.4.2 毛细管柱速率方程 19.4.3 毛细管气相色谱仪简介 19.5 衍生化气相色谱法 19.5.1 硅烷化反应法 19.5.2 酰化反应法 19.6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19.6.1 定性分析法 19.6.2 定量分析法 19.7 应用与示例 19.7.1 合成药物分析 19.7.2 中药成分研究 19.7.3 体内药物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0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20.1 概述 20.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与基本原理 20.2.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 20.2.2 基本原理 20.3 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 20.3.1 液-固吸附色谱法 20.3.2 液-液分配色谱法 20.3.3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20.3.4 其他色谱法 20.4 固定相 20.4.1 液-固色谱固定相 20.4.2 化学键合相 20.4.3 其他固定相 20.5 流动相(溶剂系统) 20.5.1 分离方程式 20.5.2 Snyder溶剂分类 20.5.3 正相洗脱与反相洗脱 20.5.4 洗脱方式 20.5.5 溶剂系统选择的一般原则 20.6 高效液相色谱仪 20.6.1 输液泵 20.6.2 色谱柱与进样器 20.6.3 检测器 20.6.4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20.7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20.7.1 定性分析方法 20.7.2 定量分析方法 20.8 应用与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1章 毛细管电泳法 21.1 概述 21.1.1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概念 21.1.2 毛细管电泳仪的流路 21.1.3 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类 21.1.4 毛细管电泳法的特点 21.1.5 毛细管电泳法的应用与发展 21.2 基本原理 21.2.1 电泳和电泳淌度 21.2.2 电渗和电渗淌度 21.2.3 表观淌度 21.2.4 毛细管电泳的柱效和分离度 21.3 毛细管电泳实验条件与方法 21.3.1 毛细管电泳仪 21.3.2 实验条件 21.3.3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21.4 分离类型与应用实例 21.4.1 毛细管区带电泳 21.4.2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21.4.3 环糊精电动毛细管色谱 21.4.4 其他毛细管电泳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2章 色谱联用技术 22.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22.1.1 GC-MS联用仪的组成 22.1.2 GC-MS联用仪的工作原理 22.1.3 GC-MS联用技术的优点 22.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22.2.1 仪器组成和工作原理 22.2.2 仪器的基本功能 22.2.3 LC-MS联用技术的优点 22.2.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 22.3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 22.3.1 毛细管电色谱-质谱联用仪简介 22.3.2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法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 附录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Ⅱ 常用物理、化学常数表 附录Ⅲ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Ⅳ 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 附录Ⅴ 酸、碱在水中的电离常数 附录Ⅵ 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 附录Ⅶ 络合滴定有关常数 附录Ⅷ 标准电极电位及氧化还原电对条件电位表 附录Ⅸ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附录Ⅹ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频率 附录Ⅺ 各种质子的化学位移 附录Ⅻ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附录ⅩⅢ 气相色谱相对质量校正因子(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