دسترسی نامحدود
برای کاربرانی که ثبت نام کرده اند
برای ارتباط با ما می توانید از طریق شماره موبایل زیر از طریق تماس و پیامک با ما در ارتباط باشید
در صورت عدم پاسخ گویی از طریق پیامک با پشتیبان در ارتباط باشید
برای کاربرانی که ثبت نام کرده اند
درصورت عدم همخوانی توضیحات با کتاب
از ساعت 7 صبح تا 10 شب
ویرایش: 第五版
نویسندگان: 苏宜
سری:
ISBN (شابک) : 9787030620477
ناشر: 科学出版社
سال نشر: 2019
تعداد صفحات: 545
زبان: Chinese
فرمت فایل : PDF (درصورت درخواست کاربر به PDF، EPUB یا AZW3 تبدیل می شود)
حجم فایل: 263 مگابایت
در صورت تبدیل فایل کتاب 天文学新概论 به فرمت های PDF، EPUB، AZW3، MOBI و یا DJVU می توانید به پشتیبان اطلاع دهید تا فایل مورد نظر را تبدیل نمایند.
توجه داشته باشید کتاب 天文学新概论 نسخه زبان اصلی می باشد و کتاب ترجمه شده به فارسی نمی باشد. وبسایت اینترنشنال لایبرری ارائه دهنده کتاب های زبان اصلی می باشد و هیچ گونه کتاب ترجمه شده یا نوشته شده به فارسی را ارائه نمی دهد.
目录 第四版前言 第一版序一 第一版序二 第一版前言 绪论 0.1探索宇宙是人类永恒的欲望 0.2天文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0.3天文学的研究对象 0.4天文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方法 第1章宇宙概观 1.1地月系 1.1.1地球和月球 1.1.2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宜生命繁衍的星球 1.1.3地球的形体和地月系年龄 1.1.4地球的内部结构和三大冰期 1.1.5月相 1.1.6地球自转在地球上留下的蛛丝马迹 1.2太阳系 1.2.1尺度概念 1.2.2太阳 1.2.3八大行星 1.2.4太阳系的物质分布 1.3恒星世界 1.3.1数量和名称 1.3.2运动和距离 1.3.3体积和质量 1.4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1.4.1银河与银河系 1.4.2河外星系 1.4.3星系以上的四级天体系统 第2章天球坐标系 2.1建立球面坐标的基本原则 2.1.1天球 2.1.2球面的几何性质 2.1.3建立球面坐标的三个条件 2.2三种常用的天球坐标系 2.2.1地平坐标系 2.2.2赤道坐标系 2.2.3黄道坐标系 2.3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2.3.1不同纬度处天球的旋转 2.3.2天体中天和永不升落的天体 2.3.3天体的赤道坐标与地平坐标的换算 2.3.4天体的赤道坐标与黄道坐标的换算 2.4太阳的周年视运动 2.4.1太阳周年视运动是地球公转的反映 2.4.2太阳周年视运动中黄经的变化 2.4.3不同纬度处太阳视运动的轨迹 2.4.4日地距离与四季冷暖变化的原因 2.5天球赤道坐标系本身的运动 2.5.1岁差与地球自转轴进动 2.5.2岁差产生的后果 2.5.3章动 2.5.4黄赤交角的变化与地球极移 2.6太阳系行星和卫星上的天球坐标系 2.6.1月球上的星空 2.6.2行星上的恒星和太阳视运动 2.6.3行星上的四季和昼夜长短 2.6.4其他卫星和冥王星的情况 第3章时间计量序列 3.1恒星时与平太阳时 3.1.1恒星时 3.1.2平太阳时 3.2区时与世界时 3.2.1地方时与区时 3.2.2世界时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3.2.3时间与地理经度的关系 3.3恒星时与平时的换算 3.3.1时间间隔的换算 3.3.2时刻的换算 3.3.3天体时角的换算 3.4历法 3.4.1现行公历 3.4.2中国农历 3.4.3纪年和儒略日 3.4.4干支纪法 3.5黄道13星座与星座算命 3.6现代时间服务工作 3.6.1时间计量的现代概念 3.6.2国际时间服务 3.6.3协调世界时 第4章行星系统 4.1IAU决议:太阳系行星的定义 4.1.1IAU的新决议 4.1.2行星发现简史 4.1.3IAU大会上的讨论 4.1.4IAU新决议的历史价值 4.2万有引力定律和行星运动方程 4.2.1万有引力定律 4.2.2二体问题的微分方程 4.2.3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4.2.4多体问题与摄动方法简介 4.2.5拉格朗日平动点 4.2.6摄动力、潮汐现象和洛希极限 4.3行星运动轨道和视运动规律 4.3.1轨道根数 4.3.2行星的视运动规律 4.3.3日食和月食 4.4行星际飞行器的轨道问题 4.4.1二体问题中速度与轨道的关系 4.4.2三种宇宙速度的计算 4.4.3行星际飞行器的轨道设计 4.4.4定点通信卫星的特殊轨道和发射过程 4.5太阳系小天体 4.5.1小行星 4.5.2彗星 4.5.3海外天体 4.5.4流星和陨石 第5章恒星 5.1恒星物理方法 5.1.1电磁波谱和天文大气窗口 5.1.2恒星的亮度、星等、光度 5.1.3恒星光度测量 5.1.4恒星的光谱和分光测量 5.1.5恒星物理研究与量子力学 5.2恒星的位置及运动参数 5.2.1恒星的位置 5.2.2恒星的运动参数 5.3主星序 5.3.1光谱型 5.3.2赫罗图-光谱光度图 5.3.3主序星 5.4双星 5.4.1双星的发现 5.4.2食双星 5.4.3分光双星和密近双星 5.4.4由双星测定恒星的质量 5.5星团、星云、星际物质 5.5.1星团 5.5.2星云 5.5.3星际物质 5.6不稳定恒星 5.6.1脉动变星 5.6.2非径向脉动与特殊变星 5.6.3耀星、新星和超新星 第6章星系 6.1宇宙岛之争 6.2星系的分类 6.2.1椭圆星系 6.2.2旋涡星系 6.2.3棒旋星系 6.2.4不规则星系 6.3星系红移和哈勃常数 6.4星系的质量和距离 6.5本星系群 6.6星系团和超星系团 6.7活动星系 6.7.1射电星系 6.7.2爆发星系 6.7.3塞佛特星系 6.7.4蝎虎座BL型天体 6.7.5互扰星系 第7章当代天文学新视野 7.1从光学望远镜到全波段天文学 7.1.1望远镜的功能 7.1.2天文光学望远镜的类型 7.1.3天文光学望远镜的制造简史 7.1.4大型光学望远镜的技术限制 7.1.5全波段天文学 7.2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 7.2.1美国的凯克(KeckⅠ和KeckⅡ)10米望远镜 7.2.2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 7.2.3双子星座望远镜 7.2.4口径11米光谱巡天望远镜 7.2.5日本的昴星团望远镜 7.2.6美-意-德大双筒望远镜 7.2.7南非大望远镜 7.2.8西班牙大望远镜 7.3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大型天文射电望远镜 7.3.1美国甚长基线阵 7.3.2美国绿堤射电望远镜 7.3.3英国微波联线干涉网 7.3.4欧洲甚长基线干涉网 7.3.5印度巨型米波射电望远镜阵 7.3.6欧洲的低频微波阵 7.3.7阿塔卡玛大毫米波/亚毫米波阵 7.3.8其他几个毫米波/亚毫米波阵 7.4空间天文探测设备 7.4.1苏联的载人飞行和月球探测 7.4.2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行动 7.4.3水手号和海盗号探测器 7.4.4先驱者和旅行者的行星探测 7.4.5哈勃空间望远镜 7.4.6伽利略号、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和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 7.4.7信使号的水星探测 7.4.8新一轮的火星探测 7.4.920世纪90年代以后轨道上的其他天文探测设备 7.5 21世纪的天文望远镜计划 7.5.1新一代空间望远镜 7.5.2星座式X射线天文台 7.5.3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 7.5.430米口径地面光学望远镜 7.5.5美-加-澳42米大望远镜 7.5.6先进空地射电干涉仪 7.5.7费米γ射线空间望远镜 7.5.8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和帕克太阳探测器 7.5.9空间激光干涉仪 7.5.10开普勒类地行星探测飞船 7.5.11类地行星搜寻者 7.5.12欧洲的新天体测量卫星 7.5.13欧洲的地面大光学望远镜计划 7.5.14欧洲的赫歇尔望远镜和普朗克望远镜 7.5.15口径16米空间望远镜 7.5.16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SKA 7.6中国的现代天文望远镜建设 7.6.1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7.6.2空间太阳望远镜SST 7.6.3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7.6.4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DAMPE 7.6.5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 7.6.621厘米微波阵列望远镜21CMA 7.6.7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MUSER 7.6.8天马65米射电望远镜TMRT和奇台110米射电望远镜QTT 7.6.9嫦娥号探月工程 7.6.10中国南极天文计划与建设 7.6.11中国其他正在推进的大望远镜计划 第8章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8.1脉冲星 8.2类星体 8.2.1发现 8.2.2类星体的空间分布 8.2.3红移有没有极限 8.2.4红移量本质之争 8.2.5类星体到底是什么 8.33开宇宙背景辐射 8.4星际有机分子 第9章恒星的能源和演化机制 9.1恒星的能源 9.1.1爱丁顿的难题 9.1.2原子的内部结构 9.1.3夸克、中微子和反物质 9.1.4质子-质子反应和碳-氮-氧循环 9.1.5太阳中微子失踪悬案 9.1.6来自人造核反应堆和宇宙极高能“加速器”的中微子 9.2主序和主序前期 9.2.1主序星的理论模型 9.2.2不同质量的主序星 9.2.3主序前的情况 9.2.4恒星早期演化框图 9.3主序后的演化 9.3.1氦后元素的热核反应 9.3.2小质量恒星的晚期演化 9.3.3中等质量恒星的晚期演化 9.3.4大质量恒星的晚期演化 9.3.5密近双星的演化 9.3.6两类超新星 9.4恒星演化的最后结局 9.4.1简并 9.4.2两个重要的极限 9.4.3恒星晚期演化框图 9.4.4球状星团的年龄 9.4.5泡利不相容原理与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 第10章黑洞 10.1黑洞的数学模型 10.2黑洞的物理机制 10.3黑洞的奇妙性质 10.3.1视界 10.3.2引潮力 10.3.3时空特性 10.3.4时间冻结 10.3.5黑洞无毛和黑洞蒸发 10.3.6旋转黑洞造成的时空漩涡 10.3.7黑洞与黑洞之间的碰撞 10.4黑洞的天文探测 10.5巨型黑洞、微型黑洞和中等质量黑洞 10.6活动星系核和类星体的能源机制 10.7人类第一张巨型黑洞的真实照片 10.8宇宙深处的γ射线暴 10.9引力透镜 10.10引力波 10.11黑洞奇点、白洞和虫洞 第11章地外文明 11.1生命的含义与生命起源概述 11.2地外生命存在的科学依据 11.2.1前提 11.2.2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11.2.3有关地外生命的观测和实验 11.3地外文明探索的艰巨性 11.4已做出的探测努力 11.4.1系外行星的探测 11.4.2Kepler探测器对系外行星的探测 11.4.3信号的监听与发送 11.5太阳系内的地外生命问题 11.5.1月球水冰的发现 11.5.2对火星生命的探测 11.5.3对木星、土星及其卫星的考察 11.6关于UFO现象 第12章宇宙模型理论 12.1宇宙学和宇宙学原理 12.2牛顿静态宇宙模型 12.3爱因斯坦有限无界宇宙模型 12.4伽莫夫的大爆炸宇宙模型 12.5稳恒态宇宙模型 12.6标准的大爆炸宇宙模型 12.6.1化学元素的演化史 12.6.2物质粒子的产生机制 12.6.3标准宇宙模型的宇宙进程 12.6.4标准宇宙模型的观测验证 12.6.5重子声学振荡BAO 12.6.6我们实际看到的宇宙空间有多大? 12.6.7关于16亿∶1和(10亿+1)∶10亿 12.7宇宙极早期的暴胀模型 12.7.1视界疑难 12.7.2平直性疑难 12.7.3磁单极疑难 12.7.4暴胀模型对疑难的化解 12.821世纪的两朵乌云——暗物质和暗能量 12.8.1开宇宙和闭宇宙 12.8.221世纪的第一朵乌云——暗物质 12.8.321世纪的第二朵乌云——暗能量 12.8.4红移与距离的关系 12.8.5斯优尼亚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 12.9对称与破缺,奇点问题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1星座表 附录2梅西耶(Messier)天体表 附录3最亮的21颗恒星 附录4太阳附近的恒星(近于12光年) 附录5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 附录6古代中国的岁名、十二次等和西方古代的黄道十二宫 附录7部分亮星的中国星名 附录8天文常数系统 附录9天文学常用的物理常数 附录10角度·时间·距离 附录11太阳·月球·地球 附录12平时0时的恒星时S0表 附录13八大行星表 附录14银河系的基本参量 第一版后记 第五版后记